節撡
基本解釋
猶節操。
成語(Idiom):節撡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z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節儉、節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撡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節”意為節制、節約,第二個字“撡”意為摳、省。聯合起來,節撡的含義是指節約、節儉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撡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生活節儉、不浪費的品質。它可以用來表達對于浪費行為的批評,也可以用來贊揚那些節約資源、勤儉持家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撡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潛夫論》一書中。書中記載了一個古代富商節約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叫楊翰的人,他生活非常節儉,每天只吃一頓飯,穿著破衣服,省吃儉用。當時的人們都覺得他太過節約,不可理解。然而,楊翰卻成了一個非常富有的人,因為他的節約使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個故事傳開后,人們開始用“節撡”來形容楊翰這種勤儉節約的品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撡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小就學會了節撡的習慣,所以現在非常有錢。
2. 這個家庭非常節撡,從不浪費任何東西。
3. 節撡是一種美德,應該被大家都學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節撡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節日時撡起袖子,表達他要節約、節儉的決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節約、節儉的話題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相關的成語,如“節衣縮食”、“精打細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習節撡,不再浪費食物。
2. 初中生:我們應該提倡節撡的生活方式,保護環境。
3. 高中生:節撡是一種美德,是我們應該堅持的價值觀。
4. 大學生:大學生活中,要學會節撡時間和金錢,做到合理規劃。
5. 成年人:作為一個家長,我要教育孩子學會節撡,珍惜資源。
希望這份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