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同歸于盡
發音(Pronunciation):tóng guī yú jì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兩個或多個人或事物一起毀滅、同樣遭受不幸的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喻兩個或多個人或事物因為共同的原因或目標而一起失敗或滅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兩個或多個人或事物因為共同的錯誤或決策而一起遭受失敗或滅亡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兩個或多個人因為共同的努力而一起獲得成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相傳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卿是兩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們一起到齊國拜訪齊宣王,希望能夠勸說齊宣王實行仁政,使國家繁榮昌盛。然而,齊宣王沒有接受他們的建議,反而將他們關押起來。最后,孟子和荀卿在獄中相互安慰,并表示愿意與齊宣王一起同歸于盡。這個故事成為了“同歸于盡”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同歸于盡是一個由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同”、“歸”、“于”、“盡”分別表示相同、回到、到達、結束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因為爭執不下而同歸于盡。
2. 這場戰爭導致了兩個國家同歸于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兩個人手牽手一起跳入深淵,象征著他們同歸于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失敗或滅亡相關的成語,如“自食其果”、“一敗涂地”等,以擴展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們兩個因為一起做錯了事情,所以同歸于盡。
初中生:這個團隊因為內部紛爭導致了失敗,最后同歸于盡。
高中生:他們兩個因為共同的目標而一起努力,最終取得了成功,沒有同歸于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