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
基本解釋
◎ 中丞 zhōngchéng
[an official's name] 官名。即“大中丞”,見該條
中丞匿于溷藩。——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詳細解釋
(1). 漢 代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為名。 東漢 以后,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 明 清 時用作對巡撫的稱呼。《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 清 梁章鉅 《稱謂錄·巡撫》:“ 明 正統 十四年,命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鄒來學 廵撫 順天 、 永平 二府……今廵撫之稱中丞,蓋沿于此。” 清 錢大昕 《內閣侍讀嚴道甫傳》:“ 畢中丞 沅 廵撫 陜西 ,招至官齋,為文字交。”
(2).指宮官,內官。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琵琶》:“ 文宗 朝,有內人 鄭中丞 ,善胡琴。”原注:“中丞,即宮人之官也。”
成語(Idiom):中丞(zhōng chéng)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c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職居中的官員,也泛指在某個群體或組織中地位居中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丞一詞來源于古代官制,是指官職居中的官員,擔任中央政府的要職。在現代漢語中,中丞泛指在某個群體或組織中地位居中的人,具有重要的決策權和影響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丞一詞常用于形容某個群體或組織中的核心人物,也可用來形容某個職位或角色在整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常見的使用場景包括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學校和社會團體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丞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的《封禪書》篇。據說,秦始皇在位時,他的宰相李斯寫了一篇《封禪書》,其中提到“中丞”這個詞,用來形容宰相的地位和職責。后來,這個詞逐漸被用來泛指在某個群體或組織中地位居中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丞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中”表示居中,處于中間的意思,“丞”表示官員的職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公司中,他是個中丞,負責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
2. 這位教授是學院的中丞,他在學術界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中丞與官職居中的官員聯系起來,或者將中丞與在某個群體中地位居中的人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中流砥柱”、“中堅力量”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我們班級的中丞,經常幫助其他同學解決問題。
2. 初中生:他是學校籃球隊的中丞,每次比賽都能發揮出色。
3. 高中生:她是學校學生會的中丞,組織了很多有意義的活動。
4. 大學生:他在學校的社團中是個中丞,負責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全面了解和掌握“中丞”這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