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辯
成語(Idiom):靡辯
發音(Pronunciation):mí b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辯論時言辭虛華,無實質內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靡辯是由“靡”和“辯”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靡”表示虛華、空洞,而“辯”表示辯論、爭辯。靡辯指辯論時言辭虛華,沒有實質內容,只是空洞的辯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貶義,形容辯論時空洞無物,沒有實質性內容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會花言巧語、空談而不注重實際問題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有一則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叫子貢的學者,他以辯才出眾而聞名。有一天,子貢與一位名叫子產的貴族進行爭辯,子貢以虛華的辯論方式占上風,但子產卻以實際行動和成就戰勝了子貢。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來形容辯論時言辭虛華、缺乏實質內容的情況,從而形成了成語“靡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辯論毫無實質內容,完全是靡辯而已。
2. 在面對問題時,我們應該注重實際行動,而不是紙上談兵,空談靡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靡辯”聯想為一位辯論者在爭辯時只會說一些虛華的言辭,沒有實質內容,就像是在“迷”人地辯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辯論相關的成語,例如“辯證”、“辯才”、“辯論”等,來深入了解辯論和言辭表達方面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的辯論只是空洞的靡辯,沒有說服力。
初中生:在辯論比賽中,我們要避免靡辯,要注重實質內容。
高中生:他的辯論技巧雖然高超,但卻常常陷入靡辯的境地,缺乏實質性的觀點和論據。
大學生:在學術辯論中,我們應該避免靡辯,要通過實際研究和深入思考來支撐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