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坼
成語(Idiom):崩坼(bēng kē)
發音(Pronunciation):bēng k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山體或墻壁等崩塌、坍塌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崩坼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山體或墻壁等因松動、破裂或坍塌而失去穩定的狀態。這個成語多用來比喻形勢、局勢等突然發生變化,變得不穩定、動蕩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崩坼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都有廣泛的使用。它常常用來形容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突發變化,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情緒或狀態的突然崩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崩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一文中。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想要通過修筑高墻來保護國家,但是修墻的過程中,墻體因為松動而崩塌。這個故事引申出了成語崩坼,用來比喻計劃或行動因為內部原因而失敗或崩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崩坼是一個形容詞的組合,由“崩”和“坼”兩個字組成。其中,“崩”表示山體崩塌,而“坼”表示墻壁破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山體崩坼,導致道路被封閉。
2. 這個組織突然內部崩坼,導致整個計劃失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崩坼這個成語與山體崩塌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座山體突然崩塌,破裂成碎片的樣子,從而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文章、故事或使用成語詞典來進一步學習崩坼這個成語的用法和相關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今天下雨了,地上的泥土崩坼了,變得很滑。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組織的內部紛爭導致了崩坼,最終導致了它的解散。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國家的經濟突然崩坼,導致了社會的動蕩不安。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這個公司的經營策略不當,導致了業績的崩坼,最終引發了財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