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
基本解釋
安定人民生活;安撫人民。《書·皋陶謨》:“在知人,在安民。” 孔穎達 疏:“在於能安下民。” 晉 陸機 《五等諸侯論》:“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 明 張居正 《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竊聞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說唐》第五六回:“一面出榜安民,盤清府庫。”
英文翻譯
1.quiet the people; (after conquering a city) give peace to the people
成語(Idiom):安民
發音(Pronunciation):ān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安撫百姓,使人民安居樂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安民是指政府或領導者采取措施,使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它強調了政府的責任和義務,以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寧和福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安民常用于描述政府、領導者或組織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福祉而采取的措施。它可以用于政府報告、新聞報道、演講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安民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治國理政思想。在古代,君主或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保障百姓的安居樂業,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安民成語的形成,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對政府責任和人民幸福的重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安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安”表示穩定、安定,而“民”表示人民、百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安民穩定。
2. 領導者要時刻關注人民的需求,努力為人民安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抱著一個安撫的姿勢,對著一群安居樂業的百姓,保障他們的安寧和福祉。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治國理政思想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歷史和政治文化,了解更多關于政府和人民關系的成語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政府要安民,就要保障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條件。
2. 初中生(13-15歲):領導者的責任是安民穩定,為人民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3. 高中生(16-18歲):政府應該采取措施,使人民安居樂業,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領導者的職責之一是安民,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發展機會和福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