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惕
基本解釋
戒懼警惕。《南齊書·褚淵傳》:“下官常人,志不及遠。隨運推斥,妄踐非涯,才輕任重,夙宵冰惕。近值國危,含氣同奮,況在下官,寧吝身命。”
成語(Idiom):冰惕(bīng tì)
發音(Pronunciation):bīng t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害怕或畏懼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冰惕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冰指冰冷,惕指警惕。冰惕形容一個人因為害怕或畏懼而感到心冷,警惕性增強,小心謹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冰惕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對危險、困難或不確定的情況下表現出的害怕和警惕。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未知事物的畏懼,或者對某個重要事件的緊張和擔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冰惕這個成語源于《淮南子·說山》:“故冰之寒,無所不凝;惕之憂,無所不斟。”意思是說冰的寒冷可以使一切凝結,警惕的憂慮可以使一切斟酌。后來人們將“冰之寒”和“惕之憂”合并為“冰惕”,用以形容人的害怕和警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冰”和“惕”都是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狀態和情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突然的槍聲,頓時冰惕起來。
2. 他對考試成績非常冰惕,每次考試前都會緊張得睡不好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冰惕想象成一個人在寒冷的冰雪中感到害怕和警惕的樣子。可以通過與冰雪相關的形象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冰惕相關的成語,例如“心驚膽戰”、“提心吊膽”等,來擴展對于害怕和警惕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故事書中讀到了一個恐怖的故事,感覺冰惕到了極點。
2. 初中生:明天要參加演講比賽,我現在感到很冰惕,不知道能不能表現得好。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感到冰惕,但我會努力準備,爭取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