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鲊
成語(Idiom):蚶鲊(hān zhǎ)
發音(Pronunciation):hān zh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行或行為惡劣,道德敗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蚶鲊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蚶”和“鲊”。蚶是一種貝類動物,鲊指貝類動物的內臟。這個成語比喻人的品行或行為糟糕,道德敗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蚶鲊一詞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或行為不好,道德敗壞。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做惡事、違法亂紀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蚶鲊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原文是:“蚶鲊,貽人者也。”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蚶鲊,指害人的人。”古代人認為,蚶鲊是一種貝類動物的內臟,食用后容易中毒,所以用來比喻害人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蚶鲊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其他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簡直就是蚶鲊,不值得信任。
2. 這個人素質太低了,簡直就是個蚶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蚶鲊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只蚶子在吃鲊(內臟),這樣就能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敗壞風俗”、“品行不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經常欺負同學,真是個蚶鲊。
2. 初中生:那個學生考試作弊,被老師發現了,真是太蚶鲊了。
3. 高中生:他偷東西被抓住了,現在名聲盡毀,真是個蚶鲊。
4. 大學生:那個學生打架斗毆,被學校開除了,他的人生道路也因此變得蚶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