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放
基本解釋
斥退放逐。《魏書·司馬楚之傳》:“自 鞏 、 洛 、 滑臺 敗散已來, 義隆 恥其敗北,多加罪罰。 到彥之 削位…… 王休元 託疾, 檀道濟 斥放。”
成語(Idiom):斥放(chì fàng)
發音(Pronunciation):chì f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強烈的言辭批評或駁斥,使對方受到打擊或羞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斥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斥”意為批評、指責,第二個字“放”意為放置、釋放。斥放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用強烈的言辭批評或駁斥對方,以達到打擊或羞辱對方的目的。斥放常常用于形容言辭犀利、直接、毫不客氣的批評或駁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斥放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辯論、爭論或批評場合中,表示對對方的言論或行為進行強烈的反駁或指責。例如,在辯論賽中,一方可以使用斥放來回應對方的觀點,以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或反駁對方的錯誤之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斥放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子罕的人在魯國的宴會上,因為酒后失言被孔子批評。孔子對子罕說:“你的言辭太過激烈了,就像斥放一般。”這個故事后來演變成了成語“斥放”。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斥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那個政策提出了激烈的斥放,批評其不合理和不公平。
2. 在辯論中,他以斥放的言辭反駁了對方的觀點,贏得了觀眾的掌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斥”字理解為批評、指責,而“放”字理解為釋放、放置,來幫助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批評別人時,用力地放出自己的言辭,以達到打擊對方的目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批評、指責相關的成語,如“指手畫腳”、“一針見血”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批評了我,我感到很受傷,覺得老師斥放了我。
2. 初中生(14歲):在班級辯論中,我用斥放的話語回應了對方的觀點,讓他無言以對。
3. 高中生(17歲):老師對我們的作文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斥放了我們的懶惰和馬虎。
4. 大學生(20歲):面對別人的不公正對待,我不再沉默,用斥放的言辭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