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嘗
基本解釋
[釋義]
(1) (副)未曾;不是;沒有。
(2) (副)加在否定詞前面;構成雙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沒)”相同;但口氣更委婉。
[構成]
偏正式:未〔嘗
[例句]
這未嘗不是一個好建議。(作狀語)
[同音]
胃腸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未曾) have not; did not
詳細解釋
◎ 未嘗 wèicháng
(1) [have not]——加在否定詞前面,構成雙重否定;不是
這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2) [did not]∶不曾
終夜未嘗合眼
未嘗不嘆息。——諸葛亮《出師表》
所未嘗行。——《資治通鑒·唐紀》
未嘗識書具。——宋· 王安石《傷仲永》
未嘗有言。——明· 劉基《賣柑者言》
(1).未曾,不曾。《論語·雍也》:“非公事,未嘗至於 偃 之室也。” 宋 蘇軾 《朝辭赴定州論事狀》:“陛下為政九年,除執政臺諫外,未嘗與羣臣接。”《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孺人想著外甥女兒,雖然傍著兄嫂居住,未嘗許聘人家。”《老殘游記》第七回:“我自從掛牌委署斯缺,未嘗一夜安眠。”
(2).用于否定詞前,構成雙重否定,使語氣委婉。猶沒有。《國語·周語下》:“ 晉國 有憂未嘗不戚,有慶未嘗不怡。” 唐 元稹 《崔弘禮鄭州刺史》:“勑:朕讀《詩》至於《羔裘》、《緇衣》之章,未嘗不三復沉吟。” 明 劉基 《季民湖山義塾記》:“今予幸藉先人餘業,以自免於凍餒,未嘗不惴惴於吾身。”
(3).用于否定詞前,構成雙重否定,使語氣委婉。猶并非,未必。《漢書·賈山傳》:“又曰:‘濟濟多士, 文王 以寧。’天下未嘗亡士也。” 明 李贄 《答周西巖》:“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亦無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嘗不可使之知也。” 郭沫若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魯迅 誠然是一位現實主義的偉大作家,但未嘗沒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的成分。”
成語(Idiom):未嘗(wèi cháng)
發音(Pronunciation):wèi ch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從來沒有嘗過,表示從未經歷過某種事物或感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未嘗是一個表示從未經歷過某種事物或感受的成語。它強調了對事物或感受的陌生和未知。這個成語常用于表達對某種經歷或感受的渴望或好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未嘗常用于描述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或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望。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未曾經歷的事物抱有濃厚的興趣和渴望,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史書記載,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漢書·賈誼傳》。賈誼是西漢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漢書·賈誼傳》中寫到:“未嘗飲酒,而醉行,未嘗觸金,而貧賤。”這句話意味著賈誼雖然從未嘗過酒和金錢的滋味,但他仍然能夠理解和體驗到它們的影響力。因此,這句話后來演變成了成語“未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未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未”表示“從未”,“嘗”表示“嘗試”或“體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未嘗過失敗的滋味,所以對嘗試新事物充滿了勇氣。
2. 我們應該積極嘗試新的挑戰,畢竟未嘗不一定意味著不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未嘗”與“未曾經歷過的事物”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自己對于一種全新的食物,你從未嘗過它的味道,但是你對它充滿了好奇和渴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未嘗”相關的成語,如“未卜先知”(wèi bǔ xiān zhī,意為事先不能預知)和“未雨綢繆”(wèi yǔ chóu móu,意為事先做好準備)。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未嘗去過海邊,我想看看大海的樣子。
2. 初中生(13-15歲):我雖然未嘗過暴風雨的洗禮,但我仍然對探索風雨的感覺充滿好奇。
3. 高中生(16-18歲):我未嘗見過這樣的景色,我想親眼目睹一下。
4. 大學生(19-22歲):雖然我未嘗過職場的挑戰,但我會努力準備,爭取取得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