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舍
基本解釋
(1). 宋 元 以來對官僚富家子弟稱“舍”。大舍,猶言大少爺,大公子。 元 無名氏 《劉弘嫁婢》第四折:“老員外喜也,大舍得了嬰童解元也。”《四游記·華光鬧蜻蜓觀》:“道人即吩咐道童,快辦齋筵相待 蕭大舍 。”《醒世姻緣傳》第一回:“這個 晁大舍 原是揮霍的人,只因做了窮秀才的兒子,叫他英雄無用武之地。”
(2). 新羅 官名。 新羅 官制共十七等,第十二等為“大舍”。見《隋書·東夷傳·新羅》。
成語(Idiom):大舍
發音(Pronunciation):dà sh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舍得放棄自己的利益,為他人或公共利益做出犧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舍是由“大”和“舍”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大指的是大度、寬宏,舍指的是舍棄、放棄。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一個人能夠舍棄個人利益,為他人或公共利益做出犧牲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舍這個成語多用于描述一個人在面對困難、艱難抉擇時,能夠舍棄自己的私利,為他人或公共利益做出犧牲的行為。例如,可以用于表揚一個人為了救人放棄自己的生命,或者一個人為了公眾利益而放棄個人利益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舍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佛教傳說中的一個故事。相傳,有一位名叫舍利弗的弟子,他非常聰明,但心胸狹窄,只顧自己修行,不關心他人。佛陀為了教育他,將他帶到一個村莊,讓他看到一個母親為了喂養饑餓的孩子而舍棄自己的食物。舍利弗受到了深深的觸動,意識到自己的小我見,從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成為了一位大度舍得的人。這個故事成為了大舍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Subject + 大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幫助那些貧困的孩子,大舍了自己的休息時間,每天去義務教育他們。
2. 這位醫生大舍了自己的個人時間和休息,為了救治病人,日夜奮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大舍這個成語與佛教傳說中的故事聯系起來記憶。想象舍利弗看到母親為了孩子而舍棄食物的情景,以及舍利弗從小我見到大舍的轉變,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故事起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佛教中關于舍得和無私的教義,以及其他與大舍相關的成語,如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愿意大舍自己的零花錢,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2. 初中生:為了保護環境,我們應該大舍自己的方便,主動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3. 高中生:在選擇大學專業時,我要考慮社會的需求,而不僅僅是追求個人利益,要有大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