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蓄
基本解釋
含蓄;包含。 宋 范晞文 《對床夜語》卷五:“《銅雀臺》尾句云:‘春風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舊宮路,宮中歌舞已浮云,空指行人來往處。’皆反覆包蓄,得古風體。”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五:“此人氣雖壯,然包蓄不深,發必暴,且不中節,當以此敗。”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一:“作賦之法,已盡 長卿 數語。大抵須包蓄千古之材,牢籠宇宙之態。” 李大釗 《平民主義》:“這所包蓄的強力,不是一君專制的強力,不是少數暴恣的強力,乃是多數人合致的強力。”
成語(Idiom):包蓄(bāo xù)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x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包容并蓄,廣泛接納各種事物或觀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接納各種不同的事物、觀點或意見,不偏袒、不排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對不同意見、觀點或文化的寬容和接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物》:“包蓄萬物,而不自害者,圣人也。”意思是指圣人包容萬物,不會受到外界的傷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思想包蓄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2. 這個國家的文化包蓄了多種民族的特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個包子(包),里面包含著各種不同的餡料(蓄),象征著包容并蓄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包容并蓄相關的成語,例如“大公無私”、“兼容并包”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同學都很包蓄,不會因為別人的不同而歧視他們。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要學會包蓄不同意見,聽取同學們的建議。
3. 高中生: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包蓄多元文化,讓學生們能夠接觸到不同的思想和觀點。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要學會包蓄各種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拓寬自己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