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ù zhī lì hài ㄅㄨˋ ㄓㄧ ㄌㄧˋ ㄏㄞˋ不知利害
《莊子·齊物論》:“ 嚙缺 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謂不知何者為利,何者為害。今語“不知利害”出此。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不知利害
成語(Idiom):不知利害
發音(Pronunciation):bù zhī lì h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不知道利害關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人對事情的輕重緩急沒有正確的判斷力,不明白利害關系,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批評那些不懂事情的嚴重性或者不顧后果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衛青李廣列傳》記載了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故事中,衛青和李廣是漢朝著名的將領,他們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有一次,衛青和李廣一起出征,并且收到了皇帝的命令,要他們小心行事,避免受到傷害。然而,衛青和李廣卻完全不理會這個命令,他們不顧后果地奮勇殺敵,最后受到了重傷。皇帝得知后非常氣憤,責問他們為什么不聽命令,他們回答說自己不知道這個命令的重要性。于是,這個故事就成為了成語“不知利害”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的形式,前兩個字為否定詞“不知”,后兩個字為名詞“利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不知利害,居然做出了那么冒險的決定。
2. 這個人太不知利害了,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個人眼睛盲目,看不清楚前方的利害關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不知所措”、“不知死活”等,來進一步拓展對于不明事理的人的批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不知利害,毫不在意自己的考試成績。
2. 初中生(13-15歲):那個學生不知利害,竟然敢對老師說謊。
3. 高中生(16-18歲):考試前他不知利害,沒有好好復習,結果考得很差。
4. 大學生(19歲以上):他不知利害,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建議,一直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