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度
基本解釋
(1).渾天儀的度數。用以測日月星辰的行度。《東觀漢記·明帝紀》:“登靈臺,正儀度。”《后漢書·律歷志中》:“當據儀度,下參晷景。”《后漢書·明帝紀》:“朕奉郊祀,登靈臺,見史官,正儀度。” 李賢 注:“儀謂渾儀,以銅為之,置於靈臺,王者正天文之器也。度謂日月星辰之行度也。”
(2).禮儀法度。 宋 曾鞏 《光祿少卿晁公墓志銘》:“ 閭丘 夫人為身治家,皆應儀度。” 宋 葉適 《國子監主簿周公墓志銘》:“宏詞人世號選定兩制,其初為職事官,養歲月,熟儀度而已。”
(3).儀容風度。 金 王若虛 《寧晉縣令吳君遺愛碑》:“蓋秩滿來府,始獲拜之,儀度表表,望而知其不凡。” 明 李東陽 《侍讀陸公行狀》:“﹝ 陸鉞 ﹞敷納詳懇,儀度莊飭。”《明史·王觀傳》:“﹝ 王觀 ﹞性耿介,儀度英偉,善談論。” 清 薛福成 《庸庵筆記》卷三:“ 高宗 見其儀度俊雅,聲音清亮,乃曰:‘若輩中安得此解人?’”
成語(Idiom):儀度
發音(Pronunciation):yí d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儀表端莊恭敬,舉止得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儀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儀”指的是人的儀表、態度,表示人的舉止得體、恭敬;“度”指的是程度、水平,表示人的儀表達到一定的標準。因此,儀度形容一個人的儀表和舉止非常得體、恭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儀度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儀表端莊、舉止得體,多用于褒義。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公共場合或正式場合的行為舉止得體,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長輩或上級的尊敬和恭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易經·系辭上》中有一句話:“儀者,天之序也;度者,地之宜也。”意思是說,天地之間有一種秩序和規律,人應該按照這種秩序和規律去做事,舉止得體、恭敬有禮。后來,人們將“儀者”和“度者”合并成一個成語“儀度”,用來形容人的儀表得體、舉止恭敬。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儀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儀度令人敬佩,無論在哪個場合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他的儀度非常出色,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記憶“儀表得體、舉止恭敬”來幫助記憶儀度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儀表、舉止相關的成語,如“儀態萬方”、“舉步維艱”等,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保持儀度,不要在課堂上嘈雜。
2. 初中生:作為學生代表,我要在校園里展現儀度,給同學們樹立榜樣。
3. 高中生:參加畢業典禮時,我們要注意儀度,給家長和老師留下美好的回憶。
4. 大學生:在社交場合,我們要保持儀度,尊重他人的意見,不隨意批評他人。
5. 成年人:作為一名職場人士,要時刻保持儀度,不管是與同事還是上級都要恭敬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