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屯
基本解釋
亦作“邉屯”。1.指戍邊屯田。《后漢書·楊終傳》:“帝從之,聽還徙者,悉罷邊屯。”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八:“ 吳 以草創之國,信不堅固,邊屯守將,皆質其妻子,名曰保質。” 宋 秦觀 《邊防上》:“邊屯吏士攘袂切齒,皆欲犁其庭而掃其閭。” 明 張居正 《答某巡撫》:“辱示大疏,俱於邊屯切要,已下所司,次第題覆。”
(2).指戍邊屯田的軍隊。《后漢書·班超傳》:“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 宋 朱熹 《送張彥輔赴闕》詩:“朝綱清夷軍律舉,邊屯不驚臥哮虎。” 明 孫傳庭 《辭剿餉借充鹽本疏》:“臣查兵部原派臣應統兵一萬,今臣募練兵數合邊屯計之,約一萬五千餘。”
成語(Idiom):邊屯
發音(Pronunciation):biān tú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邊疆地區的屯田、屯兵,也用來形容邊界地區的軍事活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邊屯是由“邊”和“屯”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邊”指邊界地區,“屯”指屯田、屯兵。邊屯一詞起源于古代中國,用來形容在邊疆地區進行農田開墾和軍事駐扎的活動。這一成語也常用來形容邊界地區的軍事活動和軍事部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邊屯一詞常用于描述邊界地區的軍事活動和軍事部署。可以用來形容邊疆地區的屯田、屯兵,以及邊界地區的軍事駐扎和軍事行動。在日常生活中,邊屯也可以用來比喻某個地方或某個領域的軍事活動或軍事部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邊屯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中國邊界地區常常需要進行屯田和屯兵,以維護國家的邊疆安全。因此,邊屯一詞就形成了用來描述這種軍事活動和軍事部署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邊屯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邊”是形容詞,表示邊界地區的意思;“屯”是名詞,表示屯田、屯兵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邊屯活動的展開,為邊疆地區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2. 這個邊界地區經常發生邊屯行動,保衛國家的安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邊”和“屯”兩個字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將“邊”聯想到邊界地區,將“屯”聯想到屯田、屯兵的意思,就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邊屯相關的歷史事件和軍事戰略,了解中國古代邊疆地區的軍事活動和軍事部署。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校門口有一個軍事基地,那里經常進行邊屯活動。
2. 初中生:邊屯是保衛國家邊疆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3. 高中生:歷史上,中國邊疆地區經常發生邊屯行動,以保護國家的領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