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情
基本解釋
(1).不近人情;不合情理。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 唐 劉禹錫 《汴州刺史廳壁記》:“凡曲防苛禁不情乖體者,悉剗之,一出乎令典。” 明 劉基 《郁離子·大人不為不情》:“是故不情之事,大人不為之。”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
(2).無情;薄情。《新唐書·蔡廷玉傳》:“ 滔 雖大弟,多變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禍也。” 宋 岳飛 《謝講和赦表》:“蓋夷虜不情,犬羊無信,莫守金石之約,難充谿壑之求。” 清 劉瀛 《珠江奇遇記》卷二:“ 阮 曰:‘ 琴 大不情!’ 琴 含淚曰:‘人若有情,妾身胡為流落至此!’言下淚簌簌不止。”
成語(Idiom):不情(bù qíng)
發音(Pronunciation):bù q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同尋常的情感或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情指的是不同尋常的情感或態度,通常與常態相反。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們的情感或態度與正常情況下的預期有所不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情常用于描述人們的反常情緒、態度或行為。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的反應出乎意料,或者某種情況與預期相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情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游》一文中。文章講述了莊子與他的學生在逍遙游的過程中所見所聞,其中提到了一個人的情感不同尋常,與常態相反。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描述不同尋常情感或態度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Subject + 不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好消息不情而愿,看起來并不高興。
2. 她對他的表演不情而愿,表示出明顯的不滿。
3. 這個孩子對甜食不情而愿,完全沒有興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情想象成一個人對待情感的態度不同尋常,與正常情況下的預期相反。可以通過與情感相關的場景或故事來記憶這個成語,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情感相關的成語,如不屑一顧、不以為然等。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章或故事來擴展對情感類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對我的禮物不情而愿,完全沒有開心的樣子。
2. 初中生:他對老師的批評不情而愿,態度非常消極。
3. 高中生:她對學校的規定不情而愿,總是抱怨不停。
4. 大學生:他對這個項目的投資不情而愿,表示出明顯的不信任。
5. 成年人:我對這個決定不情而愿,覺得并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