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蕘
成語(Idiom):苕蕘(tiáo rá)
發音(Pronunciation):tiáo r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品行不端正,行為不正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苕蕘原指一種生長在水邊的植物,莖葉柔軟而無力,容易被風吹倒。后來用來比喻人的品行不端正,行為不正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貶義,形容人的行為不端正、品行敗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行為不正派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戰國時期,魏國的宰相申不害有一個幕僚叫苕生,他背叛了申不害,出賣了魏國的機密。因此,人們用“苕生”來形容背叛、不忠誠的人。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苕蕘”,用來形容人的行為不端正,品行敗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平時表面上很正派,實際上是個苕蕘之徒。
2. 這個公司的老板是個苕蕘,經常做一些不光彩的勾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苕蕘”拆分成兩個部分,“苕”可以聯想為柔軟的莖葉,“蕘”可以聯想為被風吹倒的植物。通過這個聯想,可以記住“苕蕘”表示人的行為不端正,品行敗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一些相關的成語,如“負荊請罪”、“剛正不阿”等,以擴展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苕蕘,經常欺負我們。
2. 初中生:班里有個苕蕘,老師都管不住他。
3. 高中生:這個社會上有太多的苕蕘,我們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