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鵊鳥
基本解釋
桑鳸的別名。 五代 丘光庭 《兼明書·爾雅·桑鳸竊脂》:“《釋鳥》云:‘桑鳸竊脂。’竊脂者,淺白色也。今三四月間採桑之時,有小鳥灰色,眼下正白,俗呼白鵊鳥是也。以其採桑時來,故謂之桑鳸。”
成語(Idiom):白鵊鳥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jiā n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聲無息地離去,形容人悄然無聲地離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鵊鳥,又稱白鳩鳥,是一種白色的鳥類,因其翅膀極為寬大,飛行時幾乎無法發出聲音,所以又被用來比喻人悄然無聲地離開。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人離去的方式非常低調,不引起他人注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不引起他人注意的情況下離開的場景。比如,某個聚會上,一個人悄悄地離開,其他人都沒有察覺到他的離去,可以說他像一只白鵊鳥一樣悄然無聲地離開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鵊鳥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董仲舒傳》。相傳古代有一位叫董仲舒的學者,他在一個宴會上飲酒,酒足飯飽后,他悄悄地離開了宴會,沒有向任何人告別。當時的人們對他的行為感到十分驚訝,因為他的離去就像一只白鵊鳥一樣無聲無息。后來,人們就用“白鵊鳥”來形容悄然無聲地離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白”、“鵊”、“鳥”三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結束后像一只白鵊鳥一樣悄然無聲地離開了。
2. 她臨走時沒有向任何人告別,就像一只白鵊鳥一樣無聲無息地離去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鵊鳥”與離開的方式相聯系,想象一只白色的鳥悄悄地飛離,不發出任何聲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黃鸝鳥不啼”、“鶴立雞群”等,了解它們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見一只白鵊鳥飛過,它飛得很快,一點聲音都沒有。
2. 初中生:她像一只白鵊鳥一樣悄然無聲地離開了教室。
3. 高中生:他的離去就像一只白鵊鳥一樣,沒有給任何人留下任何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