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癕
成語(Idiom):潰癍(kuì yán)
發音(Pronunciation):kuì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瘡潰爛、肌膚生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潰癍是由“潰”和“癍”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潰”指破裂、破損,多用于形容傷口或潰瘍等病癥。而“癍”則指皮膚上的瘡癤。因此,潰癍的基本含義是指瘡潰爛、肌膚生瘡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潰癍常用于形容病痛的嚴重程度,也可用于比喻社會上的腐敗、敗壞等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潰癍來形容傷口、潰瘍等肌膚病癥的嚴重程度,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事物的墮落、腐敗等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孝友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晉朝時期的孝友鄭顯仲的故事。鄭顯仲為了給母親治病,不惜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割下自己的肉來燉湯,供母親食用。由于傷口潰爛,鄭顯仲的身體上生出了很多瘡癤。后來,人們就用“潰癍”來形容他的傷口潰爛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潰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潰”和“癍”分別表示破裂、破損和瘡癤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傷口潰癍,需要及時處理。
2. 這個地方的風氣已經潰癍不堪,亟待整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潰癍”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的皮膚上生出很多潰瘍瘡癤,形成了潰癍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疾病相關的成語,如“病入膏肓”、“病入骨髓”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3-6歲):媽媽的手指割傷了,流了好多血,現在傷口潰癍了。
2. 小學生(7-12歲):他的腳上長了很多瘡癤,看起來好惡心,像潰癍一樣。
3. 中學生(13-18歲):這個社會上的腐敗現象越來越嚴重,已經到了潰癍的地步。
4. 大學生及以上:這個組織的管理已經潰癍不堪,亟待進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