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癘
瘡癘 (chuāng lì)
發音 (Pronunciation): chuāng lì
基本含義 (Basic Meaning): 瘡癘是指瘡痍和疾病,比喻國家或社會的不安定和混亂。
詳細解釋 (Detailed Explanation): 瘡癘源自《左傳·昭公十四年》:“癘與瘡,惟庶之疾也?!卑O指瘟疫、疾病,瘡指創傷、瘡痍。成語瘡癘比喻國家或社會的不安定和混亂,形容社會秩序破敗、人民生活困苦。
使用場景 (Usage Scenarios): 瘡癘多用于描述社會動蕩、國家衰敗的情景。可以用于政治、歷史和社會類文章中。
故事起源 (Story Origin): 成語瘡癘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昭公十四年》。當時,齊國的昭公在位時,國家內外都飽受戰亂之苦,百姓生活艱難,疾病蔓延,社會秩序破敗?!蹲髠鳌分杏谩鞍O與瘡,惟庶之疾也”來形容國家的困境。
成語結構 (Structure of the Idiom): 瘡癘是一個雙音節的成語,由兩個相同的詞組成。
例句 (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長期受到內外的瘡癘困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2. 這個社會的瘡癘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需要采取緊急措施。
記憶技巧 (Memory Techniques): 可以聯想瘡癘的發音“chuāng lì”與“床里”的發音相似,可以想象一個人因為瘡痍和疾病而躺在床上,無法起身。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 (Extended Learning): 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動蕩時期,比如戰國時期和亂世時期,了解當時社會的瘡癘情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這個國家的瘡癘讓人民過得很辛苦。
初中生:這個社會的瘡癘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高中生:歷史上的一些時期,國家常常陷入瘡癘之中。
大學生:瘡癘是社會發展中的常見問題,需要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