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毫
成語(Idiom):吟毫(yín háo)
發音(Pronunciation):yín h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細心、精細地品評、鑒賞文學藝術作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吟毫一詞源自古代文人鑒賞文學藝術作品時的一種態度和行為。吟指低聲吟誦,毫指毛筆,吟毫即是指用毛筆細致地品評、鑒賞文學藝術作品。這個成語形容人對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非常細致入微地品評、鑒賞,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吟毫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細節非常注重,對作品的品質要求很高。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學習、工作、創作等方面都非常認真,不馬虎。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吟毫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了東漢末年一位名叫裴楷的文學家。裴楷以吟毫著稱,他每天都花很多時間用毛筆仔細品評、鑒賞文學作品。他對細節非常注重,對作品的品質要求很高,因此他的作品都非常出色。后來,吟毫一詞就被用來形容對文學藝術作品的細致品評、鑒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動詞“吟”和名詞“毫”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幅畫吟毫良久,才給出了寶貴的意見。
2. 作為一位編輯,她對每一篇投稿都吟毫細讀,確保質量過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吟毫”理解為用毛筆細致地吟誦文學作品的動作,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文學藝術相關的成語和詞語,進一步提升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讓我們在作文中吟毫,不放過任何一個錯誤。
2. 初中生:他是一個吟毫的讀者,每次讀書都能發現作者隱藏的細節。
3. 高中生:為了寫一篇優秀的論文,他花了很多時間吟毫地研究相關的文獻。
4. 大學生: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他對每一部經典小說都吟毫品評,深入理解其中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