篋牘
成語(Idiom):篋牘(qiè dú)
發音(Pronunciation):qiè d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官員用來記錄事務的木板和紙張,引申為公文、文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篋牘原指古代官員用來記錄事務的木板和紙張,后來泛指各種公文、文書。成語“篋牘”形容文書繁多、瑣碎,也指官僚主義、繁文縟節的官僚體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官僚主義、繁文縟節的官僚體制,或者指辦事繁瑣、程序繁重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篋牘一詞出自《漢書·李陵傳》:“李陵遺篋牘,凡數十篇,皆云‘李陵將軍’。”這個故事源于西漢時期,李陵是當時的將軍,他的篋牘中寫滿了自吹自擂的文字,自稱“李陵將軍”,這被后人引申為官員們繁文縟節、自吹自擂的官僚作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詞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部門的工作完全被一堆堆的篋牘給淹沒了。
2. 在這個官僚體制下,辦事總是要填寫一大堆的篋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面對一堆堆的篋牘,感受到繁瑣和復雜,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一些古代官僚體制的歷史背景,以及現代社會中官僚主義的表現形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讓我寫一份作文,我覺得好像有一堆篋牘要填寫一樣。
2. 初中生:學校的規定太多了,每天都要填寫一大堆的篋牘。
3. 高中生:政府辦事的程序太繁瑣了,像一堆篋牘一樣,讓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