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鬲病
基本解釋
氣聚于胸膈之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齊王 中子諸嬰兒小子病,召臣 意 診切其脈,告曰:‘氣鬲病。病使人煩懣,食不下,時嘔沫……’臣 意 即為之作下氣湯以飲之。”
成語(Idiom):氣鬲病
發音(Pronunciation):qì gé b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憤怒或憋悶而導致的疾病,也用來形容人的心情郁悶不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氣鬲病是一個古代醫學術語,其中“氣”指的是人體內的氣血運行,而“鬲”則指人體的胸腹部位。當人們因憤怒、煩躁或憋悶而導致氣血不暢,就會引發氣鬲病。這種疾病會導致人們感到痛苦、不適甚至出現身體癥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氣鬲病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因為憤怒、煩躁或憋悶而導致心情不暢,甚至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它常常用來形容工作壓力大、生活不順利等情況下的心理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氣鬲病最早出現在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是中國古代醫學理論的一部分。根據古代醫學理論,人體內的氣血運行暢通與否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而氣鬲病則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疾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氣鬲病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氣”、“鬲”都是名詞,“病”是動詞。這個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容易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工作壓力太大,常常感到氣鬲病發作。
2. 這段時間她心情不好,總是氣鬲病上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氣鬲病”與心情不好、身體不適的情況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同時,也可以將“氣鬲病”與氣血運行不暢的概念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醫學理論中有關氣血運行的知識,以及如何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生氣的時候,媽媽說我像得了氣鬲病一樣。
2. 初中生:考試前夜,他太緊張了,好像得了氣鬲病一樣,一直睡不著覺。
3. 高中生:學習壓力大的時候,我常常感到氣鬲病發作,需要放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