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ǐn jiù zì zé ㄧㄣˇ ㄐㄧㄨˋ ㄗㄧˋ ㄗㄜˊ引咎自責(引咎自責)
承認過失,責備自己。《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公卿各引咎自責。” 宋 蘇軾 《代張方平諫用兵書》:“惟有恭順靜思,引咎自責,庶幾可解。” 清 昭槤 《嘯亭續錄·松相之謫》:“茲因 順天府 所屬缺雨,以致我皇上引咎自責。” 鄒韜奮 《長谷川的狼狽語》:“他到 日本 后竟靦然對新聞記者公布‘海軍士兵殉難于 中國 事件者為數甚重,他特為此引咎自責,且謂并非凱旋歸來……’敵人所受損失之慘重,在這里不打自招。”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引咎自責
成語(Idiom):引咎自責
發音(Pronunciation):yǐn jiù zì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因為某個錯誤或過失而自責,主動承擔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引咎自責是指在犯了錯誤或者犯了過失之后,自覺地承擔責任并自責。這個成語強調了個人對自己所犯錯誤的認識和責任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引咎自責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犯了錯誤之后,不推卸責任,而是主動承擔責任并自責的行為。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在工作、學習、家庭、社交等各個場景中的自我反省和自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子熊熊犯了錯誤,但他不是推卸責任,而是主動引咎自責。他說:“熊熊,不得行也!亡君之國,亡父之身,亡母之室,亡妻之家,亡子之名,亡身之行,亡百姓之心,無所逃命,而誰與?”這個故事表達了公子熊熊對自己所犯錯誤的自責和承擔責任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引咎自責是一個由動詞、名詞和動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引”是動詞,表示引導、帶領;“咎”是名詞,表示過失、錯誤;“自責”是動詞,表示對自己的過失感到懊悔和自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犯了錯誤后,毫不推卸責任,立即引咎自責。
2. 領導犯了錯誤,毫不猶豫地引咎自責,并向全體員工道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技巧記憶這個成語:
1. 將“引咎自責”拆分成三個部分,分別記憶它們的意思和發音。
2. 將這個成語與自己的經歷聯系起來,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某些情況下引咎自責過,這樣可以增強記憶效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引咎自責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自責不已”、“自我反省”等。這些詞語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引咎自責。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考試沒考好,我引咎自責,決定更加努力學習。
2. 初中生:我犯了錯誤,我應該引咎自責,不再重蹈覆轍。
3. 高中生:作為班長,我對班級工作出現的問題感到責任重大,我會引咎自責并積極改進。
4. 大學生:我在團隊項目中犯了錯誤,我會引咎自責,并向團隊成員道歉并提出改進方案。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