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鈸
基本解釋
娼家隱語稱出門為“出跋”。跋,改作“鈸”,意謂與和尚有關。《水滸傳》第四五回:“頭陀道:‘ 海闍黎 和 潘公 女兒有染,每夜來往。教我祇看后門頭有香桌兒為號,喚他入鈸;五更里卻教我來打木魚叫佛,喚他出鈸。’”參見“ 入鈸 ”。
成語(Idiom):出鈸
發音(Pronunciation):chū b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行高尚,行為正直,不貪污受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出鈸的“鈸”是一種打擊樂器,古代官員出行時常常由仆從敲擊鈸以示警示。出鈸成語比喻官員行為正直,不貪污受賄,廉潔奉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官員或者其他人的品行高尚,行為正直,不貪污受賄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外戚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西漢時期的外戚董賢的事跡。董賢在擔任官職期間,以廉潔奉公、不貪污受賄而著稱,被人們稱為“出鈸董賢”。后來,“出鈸”就成為了一個表示廉潔奉公、不貪污受賄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出鈸的官員,從不接受賄賂。
2. 這位領導一直以來都是出鈸的榜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出鈸”與廉潔奉公、不貪污受賄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廉潔奉公、反腐倡廉的相關知識,學習官員廉政建設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出鈸的好學生,不要作弊。
2. 初中生:我們班的班長是一個出鈸的學生,總是幫助其他同學。
3. 高中生:作為學生會主席,我要努力做一個出鈸的領導,為同學們謀福利。
4. 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精英,我們要帶頭成為出鈸的人,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