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壺
基本解釋
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方丈 、 蓬萊 、 瀛洲 的合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形如壺器。”
成語(Idiom):三壺(sān hú)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的是人們在交際應酬或商務活動中,為了表示熱情好客,不斷地給客人倒酒,酒壺不斷地更換。也比喻迎合對方意見,不斷改變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三壺”源自古時候的飲酒禮儀。在古代,主人招待客人時,會不斷地給客人倒酒。當一壺酒空了,立即更換成另一壺酒,以示熱情好客。因此,“三壺”成語中的“三”指的是不斷更換的次數,而“壺”則代表酒壺。這個成語后來引申為迎合對方意見,不斷改變態度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社交場合、商務談判或政治斡旋等場景中,可以使用成語“三壺”來形容某人為了迎合他人,不斷改變自己的立場或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三壺”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韓國。據說,韓國有個叫韓非的人,他非常擅長辯論和斡旋。有一次,韓非被派去與齊國進行談判,他為了爭取齊國的支持,不斷地給齊國的使者倒酒,酒壺換了三次,以示對方的重要性和自己的熱情好客。最終,韓非成功地爭取到了齊國的支持,這個故事流傳開來,后來也就形成了成語“三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主語為人,謂語為“三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商務談判中,他總是能夠靈活運用“三壺”的策略,贏得對方的支持。
2. 這個政客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不斷地更換立場,實在是個典型的“三壺”人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在一次酒宴上,主人不斷給客人倒酒,酒壺不斷更換的場景來記憶成語“三壺”。也可以將“三壺”與迎合他人、不斷改變態度的意思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社交、談判、斡旋等相關的成語,如“四海之內皆兄弟”、“百折不撓”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生日聚會上像“三壺”一樣不斷地給朋友們倒果汁。
2. 中學生(13-18歲):他為了迎合老師的意見,不斷地更換自己的論點,真是個“三壺”人物。
3. 大學生及以上:政客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不斷更換立場,真是個典型的“三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