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撻
成語(Idiom):作撻(zuò tà)
發音(Pronunciation):zuò t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言辭、行動來刺激、懲罰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作撻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其中的“作”指的是通過言辭或行動來刺激、懲罰他人,“撻”則表示用鞭子抽打。該成語的含義是通過言辭或行動來批評、懲罰他人,使其受到教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作撻一詞常用于形容對他人進行嚴厲的批評、懲罰。可以用于描述在教育、指導或管理他人時,采取嚴格的手段來使對方認識到錯誤并改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昭公問孔子:“有人說我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你認為我應該如何回應?”孔子回答道:“君上可以用‘作撻’的方法來回應。”這個故事傳播開來,后來人們開始使用“作撻”這個成語來形容對他人進行嚴厲批評、懲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辭激烈,簡直是在作撻。
2. 老師對學生進行作撻,目的是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作撻”與“嚴厲批評、懲罰”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用鞭子抽打他人的情景,以此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批評、懲罰相關的成語,如“責無旁貸”、“嚴加懲處”等,來進一步擴展對于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對不聽話的同學進行了作撻。
2. 初中生:班主任采取了作撻的方式來教育學生。
3. 高中生:老師對考試作弊的同學進行了作撻。
4. 大學生:導師嚴厲地作撻了研究生的錯誤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