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惰
基本解釋
(1).懈怠。《南史·宋紀中·孝武帝》:“外內服其神明,莫敢弛惰。”《隋書·隱逸傳·李士謙》:“少長肅然,不敢弛惰。”
(2).指懈怠的士卒。 宋 歐陽修 《論乞詔諭陜西將官札子》:“萬一西賊驟出忿兵,擊吾弛惰,則立見敗事。”
成語(Idiom):弛惰(chí duò)
發音(Pronunciation):chí d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懶散、不勤奮,缺乏進取心和動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弛惰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弛的意思是松弛,惰的意思是懶散。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懶散、不勤奮的狀態。弛惰一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缺乏進取心和動力,不努力工作或學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弛惰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學習態度或生活態度。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努力工作、懶散敷衍的人,也可以用來提醒自己不要懶散松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弛惰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一年》中。故事講述了楚國的一位宰相弛高因為懶散而被罷免官職。這個故事中的弛高被認為是一個懶散、不勤奮的人,因此,弛惰這個成語就是從他的名字中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弛惰是一個形容詞+形容詞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弛惰,從來沒有為自己設定過目標。
2. 她的弛惰態度讓她錯失了很多機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懶散、不勤奮的形象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松弛地躺在沙發上,完全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努力、勤奮相反的成語,如懶散、消極、怠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弛惰態度讓他的成績一直很差。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批評他的弛惰態度,要他努力學習。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弛惰態度讓他錯失了很多大學的入學機會。
4. 大學生(19-22歲):他的弛惰態度影響了他的實習機會。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他的弛惰態度讓他在職場上失去了很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