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作
基本解釋
(1).古代指工商業。《管子·治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其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史記·平準書》:“諸賈人末作貰貸賣買,居邑稽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 宋 蘇轍 《民政策下》之一:“當此之時,民之供上之令者三:曰租,曰庸,曰調……此三者,農夫皆兼為之,而游惰末作之民,亦不免於庸調。” 清 李颙 《四書反身錄·論語下》:“禁止末作及建廟賽神、演戲雜劇,皆所以節食之流。”
(2).謂低下的作品。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中:“蓋詩詞祇是一理,不容異觀。自世之末作,習為纖艷柔脆,以投流俗之好;高人勝士,亦或以是相勝,而日趨於委靡。”
成語(Idiom):末作(mò zuò)
發音(Pronunciation):mò z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或物品的最后一次作品,通常指作品的水平較低或不如前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末作是由“末”和“作”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末”表示最后一次,指事物的末尾或結束階段;“作”指作品、創作。末作一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物品的最后一次作品,一般情況下,這個作品的水平較低或不如前作。這個成語常用于文學、藝術等領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末作這個成語常用于評論一個人或物品的最后一次創作或表演。可以用來指評價一個作家的最后一部作品,一個藝術家的最后一次表演,或者一個團隊的最后一次合作等。通常用來表示對這個作品的質量不如前作的評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末作的具體故事起源尚不清楚,但這個成語的意義和用法源遠流長,常用于文學、藝術評論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末作的結構是“末 + 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作家的末作可謂是大失所望。
2. 藝術家的末作并不如前作精彩。
3. 這支樂隊的末作并沒有達到他們之前的水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末作這個成語:將“末”字與“最后一次”聯系起來,將“作”字與“作品、創作”聯系起來。通過將這兩個字的意義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藝術、文學相關的成語,如“巔峰之作”、“名作”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畫家的末作畫得不好,沒有前面的畫作好看。
2. 初中生:這位作家的末作并沒有前作那么引人入勝。
3. 高中生:這個舞蹈演員的末作并沒有展現出他的真正實力。
4. 大學生:這個導演的末作并沒有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5. 成年人:這個樂隊的末作并不能與他們之前的作品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