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斷壁殘垣
發音(Pronunciation):duàn bì cán y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建筑物的殘破墻壁,比喻事物的殘破不全或被破壞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古代建筑物的墻壁殘破不全的狀態。比喻受到戰爭、自然災害、年代久遠等原因而破壞或殘破不全的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被破壞、殘破、破敗的建筑、景觀、文物等。也可用于比喻人事物的衰敗、破落、殘缺不全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十二年》:“斯世而不見其大,失其本而末。雖有斷壁殘垣,以歲月之久也。”這是《左傳》中的一句話,用來形容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國家衰敗破敗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古老的廟宇只剩下了斷壁殘垣。
2. 經過戰爭的摧殘,這個城市變成了一片斷壁殘垣的景象。
3. 這個家族已經衰敗到只剩下斷壁殘垣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斷壁殘垣”聯想成一座古老的建筑,被歲月和戰爭摧殘,墻壁破爛不全的狀態。可以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含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建筑和文物保護。
2. 學習其他與衰敗、破敗相關的成語,如“一蹶不振”、“破落敗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那個廢棄的房子已經變成了一片斷壁殘垣。
初中生:這個城市經歷了戰爭,許多建筑都變成了斷壁殘垣。
高中生:這個國家曾經是繁榮富強的,現在卻變成了一片斷壁殘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