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
基本解釋
唐代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公元755年冬,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攻占洛陽,次年稱帝,入長安,并遣部將史思明占河北廣大地區。玄宗逃往四川,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帝位。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將郭子儀等收復長安、洛陽。759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燕帝,克洛陽,不久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唐軍屢敗叛軍,763年史朝義被迫自殺。歷時七年的叛亂被平息,唐朝由此轉衰。
成語(Idiom):安史之亂
發音(Pronunciation):ān shǐ zhī l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唐朝時期的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叛亂,也泛指國家內部的混亂和動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安史之亂是指發生在唐朝時期的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一場叛亂。安祿山與史思明是唐朝的兩位大臣,他們因野心勃勃,妄圖推翻唐朝統治,導致了長達8年的內亂和動蕩。這場叛亂給唐朝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損失,也嚴重削弱了唐朝的實力和威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國家或組織內部的混亂和動蕩的局面。也可用于比喻個人生活或工作中的困擾和紛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動蕩和軍事沖突。該事件的起因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對唐朝統治的不滿和野心,他們聯合起來發動了一場叛亂,試圖推翻唐朝的統治。這場叛亂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損失,給唐朝帶來了長達8年的內亂和動蕩,最終以唐朝政府的勝利而告終。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語為“安史之亂”,由三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正在經歷一場真正的安史之亂,人民生活異常困苦。
2. 公司內部的管理混亂,簡直就像一場安史之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安史之亂”與唐朝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通過了解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唐朝的歷史,了解安史之亂對唐朝以及中國歷史的影響和啟示。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習歷史課的時候,老師講過安史之亂是唐朝發生的一場大戰。
2. 初中生: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導致了社會的動蕩和不安。
3. 高中生:通過研究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和影響,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時期的政治和社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