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悟
基本解釋
(1).啟發使領悟。 晉 桓玄 《重難王中令》:“師之為功,在於發悟,譬猶荊璞而瑩拂之耳。” 南朝 齊 褚澄 《褚氏遺書》卷七四:“ 澄 生當后世,傳其言而已,若初決其祕發悟后人者,非至神乎。”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彼誠欲發悟上心,何不直以其意告之,而云威重不行耶?”
(2).猶發覺。《南史·恩倖傳·陸驗》:“﹝ 傅岐 ﹞嘗謂 異 曰:‘卿任參國鈞,榮寵如此,比日所聞,鄙穢狼藉,若使圣主發悟,欲免得乎?’”
(3).了解,領會。 清 顧炎武 《<音學五書>序》:“ 炎武 潛心有年,既得《廣韻》之書,乃始發悟於中而旁通其説。”
成語(Idiom):發悟(fā wù)
發音(Pronunciation):fā w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思考、學習或修行過程中突然領悟到真理或道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悟是指人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思考、學習或修行后,突然明白了某個問題的真理或道理。這種領悟通常是突如其來的,讓人感到豁然開朗,思維得到了飛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悟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人在學習、思考或修行過程中的突破和領悟。可以用來形容人在解決問題、理解知識或透徹理解某個道理時的頓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記載了一個關于發悟的故事。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叫子產的大臣,他在修養身心、研究經學的過程中,經歷了長時間的思考和領悟,最終獲得了深刻的理解和啟發。子產后來成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和學者,他的名言“發悟無窮”也被后人廣為傳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悟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發音相對簡單,意義明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他終于發悟了人生的真諦。
2. 他在讀書的過程中,突然發悟到了一個重要的道理。
3. 通過實踐和總結,他逐漸發悟到了成功的秘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發悟”兩個字的發音與其含義聯系起來進行記憶。發音“發”與“法”相似,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或學習;“悟”與“誤”相似,表示領悟了真理或道理,避免了錯誤。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發悟相關的成語,如“頓悟”、“大悟”等,以加深對領悟和思維突破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通過觀察昆蟲的生長過程,我發悟到了生命的奧秘。
2. 初中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我突然發悟到了一個重要的數學原理。
3. 高中生: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研究,我終于發悟了這個問題的本質。
4. 大學生:通過實踐和總結,我逐漸發悟到了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