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恧
基本解釋
內心慚愧。 明 王世貞 《說部·札記外篇》:“ 羊叔子 有君子之德四焉:曰慈、曰信、曰廉、曰讓。雖然,其為 晉 謀,鼎革之際也,有中恧矣!”
成語(Idiom):中恧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nǜ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行高尚,道德修養深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中正;恧,羞愧。中恧指中正而又謙虛謹慎的品行,形容人的道德修養高尚,行為謙遜有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贊美人的品行高尚、謙虛有禮,或用于自謙自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了一個故事。戰國時期,衛國的將軍驃騎在出征前,召集將士們開會,講述了一系列軍事策略和戰術。會議結束后,驃騎問眾將士對他的講話有何看法。眾將士紛紛稱贊他的智謀和英勇,但驃騎卻深感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他說自己只是中恧之人,還需要更多學習和進步。這個故事成為中恧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保持中恧的態度,贏得了大家的尊敬。
2. 雖然他成就很大,但他始終保持著中恧的品行,不驕不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中恧拆解為“中正”和“恧”,中正指中正無私的品行,恧指羞愧。通過拆解和理解每個字的含義,加深對成語中恧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中恧相關的成語,如中庸、中正、恭謙、謙恭等,加深對道德修養和品行高尚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要做一個中恧的人,要做到誠實守信。
2. 初中生:我希望能夠成為一個中恧的學生,學習上要認真努力,待人要友善。
3. 高中生:在面對挫折時,我們應該保持中恧的態度,不驕不躁,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