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軍
基本解釋
南宋 初 河 北、 河 東地區人民組織的抗 金 義軍。 建炎 元年(公元1127年), 王彥 率抗 金 部隊入 太行山 ,因面部刺“赤心報國,誓殺 金 賊”(或作“誓竭心力,不負趙王”)八字而得名。其后 傅選 、 孟德 、 劉澤 、 焦文通 等十九寨義軍相繼加入,人數發展至十馀萬,多次擊敗 金 兵。其中一萬多人后由 王彥 率領南下,受 宗澤 等人節制,抗擊 金 兵,屢建戰功。參閱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十、《宋史·王彥傳》。
成語(Idiom):八字軍
發音(Pronunciation):bā zì j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行動遲緩、無所作為的人或組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八字軍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兵法術語。八字軍是指兵力分散、行動遲緩、無效率的軍隊。這個成語用來形容行動遲緩、缺乏效率的人或組織。它強調了行動遲緩的負面影響,暗示了應該積極行動并迅速解決問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八字軍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行動遲緩、無所作為的人或組織。它可以用來形容政府部門、企業、學校等組織的行動遲緩,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的懶散和拖延行為。在正式場合或者正式文書中使用時需要注意語氣的把握,以免給人帶來冒犯或不尊重的感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八字軍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戰爭時期。據傳,在戰爭中,有一支軍隊行動遲緩、無效率,被敵軍輕易擊敗。這支軍隊被人們稱為“八字軍”,成為了行動遲緩、無所作為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八字軍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部門的工作效率太低了,簡直就是一個八字軍。
2. 他總是拖拖拉拉,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真是個典型的八字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八字”有關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行動遲緩的人或組織,他們的八字形狀的腿使他們無法迅速行動,從而成為八字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行動遲緩、無所作為相關的成語,例如“偷懶”、“無所事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小明總是拖拖拉拉,他是一個八字軍。
2. 小學生: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從來不做作業,老師說他是個八字軍。
3. 中學生:這個學科的老師講課很慢,上課總是拖拖拉拉,他是個八字軍。
4. 大學生:我們學校的行政部門辦事效率太低了,簡直就是個八字軍。
5. 成年人:公司的某個部門總是拖延項目進度,他們是一個八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