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基本解釋
唐 代西北各族君長對 唐太宗 的尊稱。我國古代西北各族君長稱可汗,為對 太宗 表示擁戴。故尊之為“天可汗”。 唐 王朝給西北各族君長的璽書對 太宗 亦沿用此稱。 唐 柳宗元 《唐鐃歌鼓吹曲·高昌》:“ 文皇 南面坐,夷狄千羣趨。咸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獻號 天可汗 ,以覆我國都。” 宋 王溥 《唐會要·雜錄》:“ 貞觀 四年,諸蕃君長詣闕,請 太宗 為 天可汗 。乃下制,令后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 天可汗 。”后亦為西北各族對中國皇帝的尊稱。《新唐書·郭子儀傳》:“﹝ 口紇 ﹞驚曰:‘ 令公 存乎? 懷恩 言天可汗棄天下, 令公 即世,中國無主,故我從以來。公今存,天可汗存乎?’”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都爾伯特》:“ 策凌 卒時,諄諄告其長史曰:‘天可汗之恩,萬世不可負也。’”
成語(Idiom):天可汗
發音(Pronunciation):tiān kě h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權力和地位非常高,如同天神一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天可汗是由“天”和“可汗”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天”表示高度,意味著非常高的地位和權力;“可汗”是對蒙古、突厥等游牧民族的統治者的稱呼。因此,“天可汗”形容一個人的權力和地位非常高,如同天神一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的地位和權力非常高,超過一般人的想象。可以用來形容國家領導人、企業家、權威專家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天可汗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文獻《史記·匈奴列傳》。據說,匈奴的可汗(統治者)信奉“天可汗”這個稱號,意味著他的地位高于眾人,如同天神一般。后來,“天可汗”逐漸演變成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權力和地位非常高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企業家在商界地位如同天可汗,無人可及。
2. 他的權威和地位非常高,可以說是天可汗一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天可汗”想象成一個人站在高高的天空之上,俯瞰著世界,象征著他的高地位和權力非常高。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和他們的權力結構,例如漢朝的皇帝、唐朝的皇帝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位老師在學校里的地位就像天可汗一樣,大家都很尊敬他。
2. 初中生:他在班級里的地位非常高,可以說是天可汗一般。
3. 高中生:這位學校領導的權力和地位非常高,他就像天可汗一樣統治著整個學校。
4. 大學生:這位企業家在商界的地位如同天可汗,無人能夠撼動他的權威。
5. 成年人:這位國家領導人的權力和地位非常高,可以說是天可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