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袍
成語(Idiom):奪袍(duó páo)
發音(Pronunciation):duó p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爭奪衣服,比喻爭斗或爭權奪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奪袍源自《左傳·宣公十年》,原意是指齊國宰相管仲與季桓子爭奪一件袍子,后來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爭斗或爭奪權利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奪袍常用于描述爭斗或爭奪權利的情況,可以用于政治、商業等領域的討論或評論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奪袍的故事起源于中國戰國時期的齊國。相傳,齊國宰相管仲與季桓子發生爭執,季桓子將自己的袍子扔到地上,表示自己不再擔任宰相。管仲見狀,立即將袍子奪過來,表示自己愿意接任宰相。這個故事后來被人們用來形容爭斗或爭奪權利的情況,成為了成語奪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奪袍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奪”和名詞“袍”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為了爭奪領導地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奪袍之爭。
2. 在商業競爭中,奪袍是常見的現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奪袍的意思與爭斗或爭奪權利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兩個人為了一件袍子爭執不休的情景,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權利爭奪相關的成語,比如奪權、奪帥、奪魁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為了奪袍而打了起來。
2. 初中生:政治斗爭中常常出現奪袍的情況。
3. 高中生:商業競爭中,奪袍是常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