慍惀
成語(Idiom):慍惀(yùn diān)
發音(Pronunciation):yùn d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慍惀指憤怒和沉默不語,形容憤怒到了極點,不再言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慍惀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慍”意為憤怒,生氣,而“惀”意為沉默,不語。慍惀的含義是指憤怒到了極點,以至于不再言語,表達出對某事或某人極度不滿的情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慍惀一詞多用于形容憤怒時的沉默和不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表現出的沉默和冷漠。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各種情況,比如在爭吵中受到了極大的委屈卻選擇了沉默,或者在面對不公正待遇時選擇保持沉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慍惀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左傳·宣公十一年》。故事中,晉國的宣公在位時,有一次他被人誣陷,但他卻選擇了保持沉默不語,沒有為自己辯解。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用,用慍惀來形容宣公在受到冤屈時的沉默和憤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慍惀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冤枉得慍惀不語。
2. 面對不公正的對待,他選擇了慍惀。
3. 她慍惀了一整天,一句話都沒有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慍惀這個成語可以使用聯想記憶法。可以將“慍”字聯想為生氣的表情,而“惀”字聯想為一張沉默不語的臉。通過將這兩個形象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的成語,了解它們的含義和用法。同時,你也可以學習更多關于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知識,深入了解成語的背后故事和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被欺負得慍惀不語。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對他的批評讓他感到慍惀。
3. 高中生(16-18歲):面對不公平的待遇,他選擇了慍惀不語。
4. 大學生(19-22歲):他慍惀了一整天,沒有和任何人說話。
5. 成年人(23歲以上):她慍惀的表情讓人感到她內心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