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君
成語(Idiom):惰君
發音(Pronunciation):duò j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懶惰的君主,比喻治理不力、不負責任的領導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惰君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惰意為懶惰、不勤奮,君指君主、領導人。惰君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一位領導人懶散、不負責任的形象,暗示他治理不力,對人民的生活不關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懶惰、不負責任的領導人,可以在政治討論、社會評論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惰君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相傳,戰國時期的一個國家有一位君主,他懶散無能,只知享樂,從不關心國家的事務。他不聽勸告,不理會百姓的疾苦,導致國家經濟衰退,社會動蕩。最終,這位君主被人民推翻,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懶惰的君主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惰君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惰”和“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領導人只知享樂,從不關心人民的疾苦,真是一個惰君。
2. 懶散無能的領導人只會拖慢國家的發展,他真是一個惰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懶惰的君主”這個形象進行聯想,想象一個國家的君主只知道享樂,不肯努力工作,對國家不負責任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惰君這個成語的反義詞是“明君”,意為明智、負責任的君主。可以進一步了解明君的定義和特點,以及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惰君,從來不做作業。
2. 初中生:這位領導人只知道享樂,不關心人民的疾苦,真是一個惰君。
3. 高中生:歷史上有很多惰君,他們的統治導致了國家的衰敗。
4. 大學生:我們不能容忍懶惰和不負責任的領導人,我們需要的是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