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
基本解釋
(1).指人子事親的三種孝道,即生養、死葬和祭祀。《禮記·祭統》:“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
(2).三路。《北史·齊武成帝紀》:“ 周 將 楊忠 ……等二十餘萬人,自 恒州 分為三道,殺掠吏人。”
(3).指國體、人事、直言。《漢書·晁錯傳》:“選賢良明於國家之大體,通於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數,將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三道:國體、人事、直言也。”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陳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
(4).三道試題。《新唐書·選舉志上》:“答時務策三道。”
(5).指古代軍事理論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宋 蘇洵 《權書·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成語(Idiom):三道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d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有三個不同的解決方法或途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道是一個表示多種解決方案或途徑的成語。它指的是在面對同一問題或事物時,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法或途徑。這三種方法或途徑可能各有利弊,但都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我們可以在各個領域和日常生活中使用三道這個成語。例如,當我們面臨一個難題或困境時,我們可以用三道來表達我們有多種解決方案可供選擇。此外,三道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問題或事物有多個不同的解釋或解決方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道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一書中,該書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的著作之一。在《莊子·外物》一章中,莊子講述了一個關于三道的寓言故事,以表達人們對于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處理方式。這個故事通過三個不同的人物,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大魚吃小魚”的現象,從而引出了三道這個成語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數量,意為三個;“道”表示方法或途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有三道不同的解決方案。
2. 這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三道正確的決策。
3. 學習一門外語有三道:聽、說、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憶三道這個成語,可以將其與“三個不同的道路”聯系起來。想象自己站在一個三岔路口,每條路代表一個不同的解決方法或途徑。通過將成語與形象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地記住其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三道相關的成語和故事,可以進一步拓展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例如,“一道煙”、“四面楚歌”等成語都與三道有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在游戲中遇到了難題,但是我們找到了三道解決方法。
2. 初中生:在寫作文時,我們可以通過三道來展開論述,增加觀點的豐富性。
3. 高中生:面對人生的選擇,我們應該思考三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