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炊
成語(Idiom):斷炊
發音(Pronunciation):duàn ch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斷絕糧食供應,形容生活困苦,無法維持生計。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斷炊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它的字面意思是停止炊煙,也就是指斷絕了炊火。在古代,炊火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了溫飽和生計的來源。因此,當人們無法維持正常的生計,無法得到足夠的食物時,就會使用“斷炊”來形容生活的困苦和貧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情況下,斷炊這個成語多用于形容貧困、生活困苦的情況。比如,當一個人因為失業、病痛或其他原因無法維持正常生活時,可以用斷炊來形容他的困境。此外,也可以用來形容經濟困難的家庭或地區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斷炊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韓非子列傳》中。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韓非子曾經擔任過韓國的相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夠改善國家的經濟狀況。其中一項措施是減少官員的薪水,以節省國家財政開支。有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這樣會導致官員生活困苦。韓非子則回答說:“斷炊之后,必有寒饌之時。”意思是說,即使斷絕了炊火,也會有饑餓的時候。這句話后來演變成了成語“斷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斷炊是一個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斷”表示停止、中斷的意思,“炊”表示炊煙、烹飪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失去了工作,一家人立即陷入了斷炊的境地。
2. 這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許多家庭長期處于斷炊狀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斷炊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沒有炊煙的環境中,無法享受到美食,生活變得困苦。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狀況,以及其他與貧困相關的成語,如“度日如年”、“一貧如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退休金不多,家里經常斷炊。
2. 初中生:這個地區的貧困家庭很多,很多孩子都生活在斷炊的環境中。
3. 高中生:學習壓力大,經常熬夜,感覺自己像是斷炊一樣,沒有時間享受美食。
這是關于中國詞語“斷炊”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