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納
成語(Idiom):吞納(tūn nà)
發(fā)音(Pronunciation):tūn n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吞咽和接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吞納指吞咽物體或接納他人。在引申義中,吞納也表示包容、容忍和接納不同的意見、觀點或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吞納常用于表示接納他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容忍不同的意見或觀點,以及包容多樣性。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能夠忍受困難或挫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了一個故事。昭公在位時,有一個叫孔子的學者被趕出了魯國。昭公的妻子魯桓公主見到孔子后,深感他的才華和學識,便用食物裝在酒器中偷偷送給孔子。孔子接受了這份食物,并用酒器的蓋子代替了食物的蓋子,以示感謝。后來,人們用“吞納”這個成語來形容接納他人的優(yōu)點和才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很有包容力的人,能夠吞納別人的錯誤。
2. 這個國家一直以來都能夠吞納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3. 老師教導我們要學會吞納批評,不斷提高自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吞納”與“接納”相聯系,因為它們的意思相似。可以想象一個人吞咽食物,或者想象一個容器接納物體。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接納、包容相關的成語,如“容忍”、“寬容”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導我們要吞納同學之間的錯誤,互相幫助。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吞納老師的批評,不斷進步。
3. 高中生:社會上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觀點和文化,我們應該吞納這些多樣性,互相尊重。
4. 大學生:大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我們要學會吞納這些困難,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