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證
成語(Idiom):損證(sǔn zhèng)
發音(Pronunciation):sǔn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破壞、毀損證據,使案件難以審理或無法定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損證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損,意為破壞、毀損;證,意為證據。損證的意思是破壞證據,使案件難以審理或無法定罪。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方故意破壞證據,以逃避法律追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損證這個成語常用于法律領域或與法律相關的討論中。可以用來描述犯罪嫌疑人故意銷毀或篡改證據,以逃避法律責任的行為。也可以用來指控被告方故意破壞證據,以干擾司法審判。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損證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據說,當時有一個名叫劉勰的官員,他貪污了公款,被控告上法庭。為了擺脫罪責,他故意毀壞了相關的證據,以使案件難以審理。后來,損證這個成語就由此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損證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損”,賓語是“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指控損證,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2. 這個案件因為被告方損證而無法定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損證”與“破壞證據”這個意思進行聯想,通過想象犯罪嫌疑人故意破壞證據的場景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法律相關的成語,例如“披露馬腳”、“一手遮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們損證了自己的作業,所以老師沒法給他們打分。
2. 初中生(13-15歲):他們為了逃避責任,故意損證,結果被法院判決有罪。
3. 高中生(16-18歲):他們為了掩蓋真相,損證了所有的證據,讓案件無法正常審理。
4. 大學生(19-22歲):在法庭上,被告方被指控損證,以干擾司法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