苶靡
成語(Idiom):苶靡
發音(Pronunciation):nǐ m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草木倒伏,不挺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苶靡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草木倒伏,不挺立的情況。它通常用來比喻人或事物失去了應有的堅強、挺拔的姿態,顯得衰弱無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苶靡常常用來形容人在困境中失去了勇氣和信心,或者形容事物在逆境中變得脆弱無力。例如,可以說一個人的事業在經歷了連續的失敗后變得苶靡不振,也可以說一支軍隊在戰爭中遭受重創后變得苶靡不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苶靡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一文中。當時,魯國的昭公在經歷了一場戰爭后,回到國內,看到自己的國家凋零不振,百姓生活困苦,心情非常沮喪。于是,他用“苶靡”這個成語來形容國家的狀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苶靡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苶”(nǐ),意為草木倒伏;第二個字是“靡”(mǐ),意為不挺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信心一經受挫,整個人就變得苶靡不振。
2. 這個企業在經歷了一場風波后,陷入了苶靡的境地。
3. 困境中的他顯得苶靡不挺,沒有了往日的精神風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成語苶靡。可以想象一片原本挺拔的草木突然遭受到猛烈的風雨襲擊,最終倒伏不起,變得苶靡不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苶靡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于文學作品和口語中。學習者可以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和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來進一步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風一吹,花兒苶靡了。
2. 初中生:他在考試前失去了信心,表現得苶靡不振。
3. 高中生:經歷了一場失敗后,他的夢想變得苶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