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sān lìng wǔ shēn ㄙㄢ ㄌㄧㄥˋ ㄨˇ ㄕㄣ三令五申
◎ 三令五申 sānlìng-wǔshēn
[repeated orders and injunctions] 再三地命令、告誡
詞語解釋
sān lìng wǔ shēn ㄙㄢ ㄌㄧㄥˋ ㄨˇ ㄕㄣ三令五申
再三命令與告誡。《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 唐 白居易 《號令策》:“若不推之於戰,雖三令五申,而令不明矣。”《三國演義》第八三回:“次日, 陸遜 升帳喚諸將曰:‘吾欽承王命,總督諸軍,昨已三令五申,令汝等各處堅守,俱不遵吾令,何也?’” 柯巖 《我的爺爺》:“他們三令五申、巧立名目也搞不出我任何問題?!?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三令五申
成語(Idiom):三令五申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lìng wǔ s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用來形容反復多次地告誡、教育或命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令五申是一個由數字詞語組成的成語,其中“三令”代表三次命令,“五申”代表五次告誡。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通過多次的命令或告誡來強調某件事情的重要性,以確保被告知者能夠聽從并執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令五申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機構對某事的重視程度和堅決態度。它可以用于描述教育、管理、指導等各種場景,例如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領導對下屬的指導、老師對學生的要求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皇帝下達命令時通常會三次重復,以確保命令被準確傳達并執行。而告誡的次數則是五次,以增加被告知者的記憶和警示效果。因此,三令五申成為了形容命令和告誡的程度與次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令五申由兩個數字詞語組成,其中“三令”為動詞短語,表示三次命令;“五申”為動詞短語,表示五次告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父母對孩子的安全問題三令五申,希望他們能夠牢記。
2. 領導對員工的工作紀律進行三令五申,以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數字三和五相關的事物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一個皇帝在三次重復下達命令,同時告誡者手持五個標志性的物品進行告誡,如此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結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命令和告誡制度,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千言萬語”、“百般告誡”等,來擴大對這類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三令五申地告訴我們要按時完成作業。
2. 初中生:父母三令五申地囑咐我要注意交通安全。
3. 高中生:校長三令五申地強調了考試的重要性。
4. 大學生:導師三令五申地要求我們按時提交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