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箠
成語(Idiom):鞭箠(biān cuī)
發音(Pronunciation):biān c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嚴厲懲治,嚴加管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鞭箠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鞭”指用鞭子抽打,表示嚴厲懲罰;“箠”指竹制的刑具,用于打擊犯人。鞭箠的含義是指嚴厲懲治,嚴加管教,表示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和懲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鞭箠多用于形容對罪犯、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和懲罰的情境。例如在法律領域,可以用于描述嚴懲犯罪行為的司法制度;在教育領域,可以用于形容對學生嚴加管教,以求紀律嚴明。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齊國昭公治理國家的事跡。昭公上臺后,齊國內外都存在著各種不法行為,昭公決心對這些問題進行嚴厲打擊。他下令修建鞭箠臺,用于鞭打和箠打犯罪分子,以示嚴懲。這個故事成為了“鞭箠”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法律應該對犯罪行為進行鞭箠,以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2. 學校應該對違紀學生進行鞭箠,以維護校園紀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鞭箠”想象成一種嚴厲的刑罰方式,用于懲治罪犯和違法行為。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被鞭子和箠子打擊的畫面,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法律、教育相關的成語,如“法網恢恢”、“嚴以律己”等,以擴展對相關主題的學習。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要遵守校規,不要做違反紀律的事情,否則會受到鞭箠。
2. 初中生:學校對欺凌行為零容忍,對于欺凌他人的同學,會進行嚴厲的鞭箠。
3. 高中生:在法律面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不論身份高低,都會受到鞭箠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