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巳
基本解釋
即上巳。原指農歷三月第一個巳日, 魏 以后專指農歷的三月初三日。 晉 王廙 《洛都賦》:“若乃暮春嘉禊,三巳之辰,麗服靚粧,祓乎 洛 濱。” 唐 沉佺期 《三月三日梨園侍宴》詩:“九重馳道出,三巳禊堂開。”
成語(Idiom):三巳(sān sì)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三個時辰,也就是上午九點至中午十二點之間。也可引申為短暫的時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巳是古代中國的時間單位,一巳等于兩個時辰,即兩個小時。三巳即為六個時辰,也就是三個小時。在現代漢語中,三巳一般用來表示短暫的時間,強調事物的短暫性或臨時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巳常用于形容時間短暫,常見于文學作品、口語交流和日常生活中。比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場短暫的雨,一個短暫的休息時間,或者一個短暫的停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巳作為時間單位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司儀》中,后來逐漸流傳至民間。它源于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劃分和計算,用以表示短暫的時間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固定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成功只是三巳的光景,很快就消失了。
2. 這個問題只是三巳的事情,不值得太過擔心。
3. 我們只有三巳的時間,要抓緊完成任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成語三巳。可以想象一個鐘表上的指針指向上午九點到中午十二點之間,表示短暫的時間段。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的時間單位和時間觀念,以及其他與時間相關的成語和俗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只有三巳的時間吃完午飯。
2. 初中生:這個游戲只能玩三巳,然后就得回家。
3. 高中生:我只有三巳的時間準備考試了,得抓緊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