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役
成語(Idiom):貼役(tiē yì)
發音(Pronunciation):tiē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迫承擔責任或負擔,無法擺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貼役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貼意為緊貼、附著,役意為服從、承擔。貼役的含義是指被迫承擔責任或負擔,無法擺脫。形容處境困難,無法自由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貼役常用于描述個人或組織在某種情境下被迫承擔責任或負擔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工作、生活或學習中遇到了困難,無法擺脫,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貼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在古代,官員選拔是通過科舉考試來決定的,考試合格的人才能擔任官職。而貼役則是指那些沒有通過考試但被迫承擔公務的人。這些人需要服從上級安排,無法擺脫自己的責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貼役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貼”和名詞“役”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犯錯被貼役,無法參與重要決策。
2. 這個項目的失敗讓公司陷入了貼役的境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貼役這個成語與被迫承擔責任的情境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自己被貼上了一張無法擺脫的標簽,代表無法逃避的責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貼役相關的成語,如負重前行、擔石涉河等,以擴展對責任和困難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因為犯錯被老師貼役,要寫一百遍“我會好好聽課”。
2. 初中生:考試沒考好,被家長貼役,要每天額外上兩小時的補習班。
3. 高中生:因為學校的違紀行為,我被貼上了不聽話的標簽,處處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