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贄
基本解釋
攜帶禮品入朝謁見。《南齊書·氐傳》:“昔絶國入贄,美稱前冊;殊俗內款,聲流往記。”
成語(Idiom):入贄
發音(Pronunciation):rù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接受賄賂,被收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入贄是一個古代的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入指進入,贄指賄賂。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因為接受賄賂而被收買的情況。它強調了賄賂對個人的影響,使其失去公正和獨立的判斷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入贄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官員、法官、裁判等職位上的人受賄賂而失去公正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被金錢或利益所誘惑而背離原則的人。例如,在法庭上,如果一個法官被收買,他可能會偏袒某一方當事人,這種情況就可以用“入贄”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相傳,在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叫魯班的官員,他非常貪婪而且賄賂成性。有一次,他接受了一個商人的賄賂,結果他不僅失去了公正,還因為賄賂的事情被揭發,最終被罷官。從此,人們用“入贄”來形容接受賄賂而失去公正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入贄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入為動詞,贄為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法官因為入贄,被判處了很重的刑罰。
2. 他因為入贄,最終喪失了自己的職位和名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入贄這個成語和接受賄賂的場景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官員接受了一袋賄賂的錢,然后變得失去公正,被金錢所左右。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賄賂”、“公正”等,以加深對入贄這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因為入贄,被老師發現了,被罰站了一整節課。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官員因為入贄,最終被開除出了黨和政府。
3. 高中生(16-18歲):他因為入贄,損失了自己的名聲和前途,成為社會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