轘磔
成語(Idiom):轘磔(hān zé)
發音(Pronunciation):hān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犀利,激烈爭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轘磔是由兩個古代的兵器名稱組成的成語,轘指的是戰車上的一種器械,用來擊打敵人的戰車或士兵,磔指的是古代的一種刑罰,用來指責、懲罰、訓斥。這個成語形容爭論激烈,言辭尖銳,雙方都在爭吵中努力表達自己的觀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轘磔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激烈的爭論或辯論場景,特別是指爭論雙方言辭激烈,互相攻擊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辯論會議、政治爭論、學術爭論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轘磔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魯國的大夫子貢和國君共同出使齊國,當時魯國正處于內外交困的境地,子貢為了爭取齊國的支持,與齊國的宰相公叔文子進行激烈的辯論。雙方言辭激烈,爭論了很久,最后子貢成功地說服了齊國的宰相,得到了齊國的支持。后來人們用“轘磔”來形容這種激烈的爭論場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轘磔是一個由兩個古代的兵器名稱組成的成語,表示激烈的爭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會議上,兩位專家轘磔了兩個小時,最終還是沒有達成共識。
2. 他們兩個人轘磔得面紅耳赤,爭論的結果沒有一個人服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轘磔”與激烈的爭論場景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兩個人在激烈爭論中,言辭激烈地互相攻擊,就像是用轘和磔來互相擊打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爭論、辯論相關的成語,如“爭鳴”、“針鋒相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兩個同學轘磔了很長時間,老師都快生氣了。
2. 初中生:辯論比賽上,兩個隊伍的辯手轘磔得非常激烈,觀眾都被吸引住了。
3. 高中生:政治課上,同學們對某個問題的意見不一致,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轘磔。
4. 大學生:在學術會議上,兩位教授轘磔了一個小時,最終還是沒有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