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編三絶
基本解釋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漢書·儒林傳序》:“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絶,而為之傳。” 顏師古 注:“編,所以聯次簡也。言愛玩之甚,故編簡之韋為之三絶也。”后遂以“韋編三絶”為讀書勤奮、刻苦治學之典。 晉 葛洪 《<抱樸子>自敘》:“圣者猶韋編三絶,以勤經業,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唐 楊炯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在 卭笮 十餘載,沉研《易》象,韋編三絶,賦詩縱酒,以樂當年。” 元 耶律楚材 《過天德和王輔之》之四:“韋編三絶耽 羲 《易》,蕭散風神真隱人。”
成語(Idiom):韋編三絶(wéi biān sān jué)
發音(Pronunciation):wéi biān sān ju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才極高,能夠寫出非常出色的文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韋編是古代一種用來編織繩索的工具,三絕指的是古代中國三位文學家的絕妙才能。韋編三絕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像編織韋編一樣,用才思和文筆巧妙地構建出出色的文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韋編三絕常用于形容文學才華出眾的人,特別是在寫作方面有非凡表現的人。可以用來贊美作家、詩人、記者等具有卓越文學才能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韋編三絶的典故源于唐代文學家韓愈。韓愈是唐代文學家,以文筆出眾而聞名。有一天,他在家中編織韋編,一邊編織一邊寫文章。他的朋友看到后,非常驚訝,認為他能夠同時做兩件事情,而且做得都非常出色。于是,朋友們就用“韋編三絶”來形容他的才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韋編為主語,三絶為謂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真是韋編三絶,每一篇都讓人嘆為觀止。
2. 這位作家的文筆非常出色,可以說是韋編三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韋編三絶”與編織繩索的工具韋編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編織韋編的同時,也在寫出非常出色的文章,以此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作品和貢獻,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和成就。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講解真是韋編三絶,每次都能讓我們很容易理解。
2. 初中生:他的作文寫得非常好,可以說是韋編三絶。
3. 高中生:這位作家的小說文筆極佳,堪稱韋編三絶。
4. 大學生:他的研究論文寫得非常出色,真的是韋編三絶。